這段長江三峽的旅行, 才是促使我寫遊記記錄此行的原動力, 先說一下心中第一個感觸 : 怎麼會差別這麼大! 可惜的是, 我對這裡的感覺是批判的, 是帶著悔恨的, 因為這裡再度見證了一個已知的事實 : 人類為了經濟發展對於大自然的破壞是如此浩大的, 特別是對於這個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地方特別反諷!
2002年的第一次三峽行是上水行程, 從武漢上船, 重慶下船, 而 2015年的第二次走的是下水行程, 重慶上船, 在秭歸就下船了, 為了方便比較討論, 會依照下水行程景點比較, 才知道這之間的"變化"有多麼地大, 以下兩兩對照圖的編排, 左邊是 2002年時拍照的, 右邊是 2015年這次參觀時拍照的...
奈何橋算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景點了, 不是因為它的造型或是名字, 而是以前說是若能三步過橋就可以添年增壽, 我那時可是拼了命 (年輕氣盛) 以三步過橋, 還差點滑倒 (真的有其困難, 加上那天又剛下過雨), 沒想到現在居然"改規則"了, 起步男左女右, 只要是"單數"走完就行, 果然為了觀光, 這種"習俗"都可以大眾化...
複字碑就"改很大"了, 根本是新鑄的, 與舊石碑完全無關! 難怪總有一股說不上來的勁, 感覺這好新穎, 像是去參觀新房子的那般感覺!
鬼門關也做了"相當程度"的變革, 由帶點陰森的紫藍色轉成黑漆漆但卻莊重的黑門, 雖然說現在的門比較好看, 但是就是少了那份"鬼味", 一點都不像在鬼城的感覺, 反而有種去參觀中國傳統庭園的氛圍...
天子殿外觀也是稍有不同, 內殿在翻修, 我就沒入內了, 只在殿外休息納涼, 這兒的塑像雕工, 從以前到現在都給我一樣的感覺, 就是感覺不到它的細緻, 坦白說比起台灣一般的廟宇都還不如, 實在是沒什麼可看性, 反到是故事性強些...
左圖是 2002年那時去留念的, 可惜的是當時數位相機剛剛興起, 記憶卡超貴, 又沒有適當的備份方案, 所以照片拍得少, 相當可惜, 但是還是有不錯的記錄可以跟大家分享, 跟目前比較起來, 那時的顏色比較偏"陰森", 但也算是色彩繽紛, 沒沾染太多"鬼氣", 比較有意思的是那時候的三峽大壩蓄水倒數, 提醒大家搬遷的 deadline...
在複字碑外看著"翻新"過的宮廟, 紅牆黃瓦, 是標準的中國式宮殿配色, 不特別說明, 實在難以跟已傳承千年的酆都鬼城做出連結, 只能說 2009年的翻修實在破壞性很大, 坦白地說, 此時再遊酆都, 失望性實在不小, 尤其這還算是索價 290元人民幣的自費行程...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鬼門關之後的黃泉路, 這邊的宮牆恢復的原色, 在陰雨綿綿地時候行走, 還真的有點陰涼的感覺, 過去後就是天子殿, 殿前有一座"望鄉台", 這裡算是個至高點, 可以眺望新酆都縣城及長江風光, 只可惜此時雨勢不斷, 加上江面霧氣瀰漫, 只有朦朧般的影像 (鬼影幢幢?), 也拍不到什麼好照片, 還是早點下山避雨去... 最後在"新"鬼城入口拍張照紀錄一下...
萬縣石寶寨就跟酆都鬼城完全不同, 可是原汁原味的保存了下來, 差異只是在以前是長江左岸上的一座巨石的小山丘, 而現在成為一座孤島, 那座十二層全木造的寨塔依然藉著巧匠的繆思, 全棟不用一根鐵釘, 緊緊地倚靠在玉印山旁已過 300年(清嘉慶年兼修築下面九層, 後三層是 1956年再增建的), 風采依舊...
昔日萬縣縣城是在玉印山山腳下, 登石寶寨可以俯瞰整個縣城, 02年初次參訪時, 屬於淹沒區的縣城正在拆除, 到處是破舊的廢墟, 而雖是數百年的石寶寨古剎, 反而因其完整性而顯得相當巨大突出, 利用山勢, 巧妙地將建築結構力學發揮到淋漓盡致, 只靠木頭架構, 居然有辦法蓋出九層樓高的建築, 會不自覺驚嘆古人在建築上的偉大...
現今石寶寨由一道堤防將其圈住, 成為長江中的一座孤島, 以一巨形吊橋與外串接! 雖然橋面挺寬闊的, 但因遊客眾多, 走在其上坦白說還蠻晃的, 要減少震盪度, 走在正中間會比兩旁來得好些, 人少時又比人多時好些, 在加上有些木板好像有點破碎, 走起來是帶點驚險刺激的, 這是以往所沒有的新體驗... 過了吊橋, 步道是沿著新修築的堤防上繞到寨廟口, 裡面就是一連串的階梯登頂, 因為早上走得有點鐵腿, 所以我就沒再上去了! 反而是選擇繞島一周, 這也是新的路線, 純粹欣賞玉印山這座由整塊巨石所形成的山丘, 之後再度回到唯一對外聯絡通道的橋頭...
因為沒上山, 所以得以提前避開人潮, 輕輕鬆鬆地在沒什麼大晃蕩下再度過了橋, 因為被旁邊的油菜花所吸引, 選擇了條繞過新縣城的小徑, 肆意地享受初春的氣息, 拍了些照片後, 滿意地回船休息...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